《一九四二》一改往常通过战争的描写去控诉日军罪行的方式,而是把目光落在了处于水深火热的贫苦百姓的悲剧。
1942年,正值抗战进入到白热化时期,国人的眼光都扎在了战斗前线的生死,却少有人关注中原大面积的诀别。这时的河南爆发了一场特大旱灾,受灾人数达1200万人,约300万人死于饥荒。河南延津当地财主老范从拖家带口拥有足够的粮食去避难变成亲人去世,以女儿为妓的代价换取五升小米。瞎鹿一家通过把树根砍成块研磨成粉熬着喝来充饥,母亲病倒后不惜用女儿换粮食。政府无能,河南主席李培基不但没有救济粮还得筹措军饷。剧中得人物分别用不同的经历演绎了同一个悲剧。
这部电影从筹备到杀青演员整整饿了195天,饿的根本不想说话,能用两个字解决的,一定不用三个字,以至于一大段的台词缩减到只有六个字。一部为了力求反应当年贫苦现象的良作却让演员叫苦不迭,我们很难去按捺下来情绪去切肤之痛地感受抗战下百姓的水深火热。痛,惨,恨,这是当年贺岁档观众看到后的集体感受。1942年的中国,埋在史册背后的痛苦像一把刀一点点扭进我们的心。
上面这个场景是外国记者白修德在逃荒路上的所见,我听说过战争年代出现的人吃人现象,但是图片中的狗吃人,所谓骇人听闻不过如此。伦理的冲击,三观的震慑,道德的碾压,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年代,最好的希望成了活着。此时的日军还在不停地轰炸,如果说悲剧能够调动人们心中的苦闷,那这样的惨剧正是刺激国人愤恨的最好方式。外族入侵,民族羸弱,我们的国不是国,人难成人,十四亿中国人怎么敢去忘记昨日之中国!
在日军刚刚轰炸过得城市,政府对于建筑的损失置之不顾,对人员的伤亡不予理睬,却不惜劳民伤财组织民众上街欢送高层外宾。残垣断埂处,人生鼎沸,重伤在废墟之上,临死耳畔响起的是“热烈欢送”,可悲,可恨。热烈欢送,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轰炸后的废墟,电影的搭景堪称绝配。
逃荒的人们和战败的士兵走在一起,日军无情的炮火洗礼,老范只剩下了怀里的尸体,拴柱死在了日军的刀下,瞎鹿一家家破人亡,白修德反映情况无效,李培基面见委员长碰壁,电影的最后是老范茫然走上必死的归途。
当岁月被尘封进历史,希望铭记,那一天,春意盎然,如画江山,却叫那倭寇抢了关。
何超凡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党支部